郭于誠主任專精於精準放射治療,尤其是乳癌、肺癌、肝膽腸胃道腫瘤、
泌尿道癌之放射治療、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。

海外癌患跨海求生機 台灣的質子、重粒子治療有多厲害 ?

一半左右的癌症患者,在治療過程中會用到放射線治療。近年來,台灣在放射線治療的進展突飛猛進,甚至有全世界唯二的硼中子捕獲放射治療(BNCT)國家隊,許多癌症患者從海外飛來尋求活命機會,連澳洲總理陸克文都為此來信詢問,希望讓一位年輕患者來台灣治療。

台灣現在的放療技術,已經能做到精準追蹤並照射病灶的儀器,還有使用質子、重粒子的創新療法,對於符合治療條件的癌友,摧毀腫瘤的療效更強、副作用更少。哪些癌症患者適用新型放療?有甚麼條件限制?要花多少錢?本集請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郭于誠醫師,從新型放療原理開始,詳細說明。

這集你將會聽到:

★甚麼是放射線治療?光子、質子、重粒子治療,在放射線治療癌症的領域上,各有甚麼異同?對腫瘤的殺傷力,誰最強大?

★哪些癌症患者適用質子、重粒子治療?有沒有健保給付,費用很貴嗎?

★有醫師認為,原本的光子治療就很強了,為何還要發展質子、重粒子治療?兩派之間,病患要相信誰?

★什麼是從體內以放射線治療的進階療法?會不會殘留輻射?哪些癌友適用?

★BNCT癌症治療的國家代表隊,由哪些人組成?為什麼醫療成果能做到讓國際醫療界嘖嘖稱奇?

主持人:康健雜誌總主筆 張曉卉
來賓: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郭于誠醫師
製作團隊:陳巧怡、梁惠明、張尹寧
資訊來源:聽康健

172Myth

射線很危險、癌末才用?錯!破除放射線治療6大迷思

放射線治療是癌症5大療法之一,大約有一半的癌症患者在治療時都會用到放療,在台灣,放療也被俗稱為「電療」。很多人對放療還停留在過去副作用很多的印象,有人擔心照射之後,體內會殘留輻射線;有人說放療會燒傷皮膚;甚至認為醫師建議病人做放療,就代表病情不樂觀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

本集邀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郭于誠,來為大家破解常見的放射線治療迷思。還有,隨著螺旋刀、光子刀、質子治療等尖端放射性治療問世,現在已經能精密對準腫瘤,消滅癌細胞,並且對腫瘤周邊的正常器官組織傷害減到最小。究竟放療可以治癒癌症嗎?它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扮演哪些角色?

這集你將會聽到:

★為什麼放射線治療在臺灣被稱為「電療」?它真的是通電治療嗎?

★聽到X光治療,常會令人聯想到日本福島或車諾比發電廠的核災,放療很危險嗎?

★哪些癌症適合做放療?癌症放療的時機?

★常聽到「電腦刀、螺旋刀、加馬刀、光子刀」各式各樣的放療名稱,究竟有什麼不同?

★放療後會帶殘留的輻射線回家嗎?常見的副作用有哪些?該如何小心?

主持人:康健雜誌總主筆 張曉卉
來賓: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郭于誠
製作團隊:陳巧怡、梁惠明、張尹寧
資訊來源:天下雜誌

natalia jones lUrFgnSLluA unsplash

醫生,我不想治療了⋯⋯聽懂藏在話語背後的真實含義,用同理化解醫病衝突

得知自己罹癌了,很多病患會故作輕鬆的說:「醫生,我不想治療了,死一死就好了!」,但是,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?

行醫二十多年,治療無數病患的郭醫師,也曾是癌友家屬的角色,因此特別能感同身受病患與照顧者在這個過程的徬徨與無助,也發現大家在壓力和恐懼下,會特別容易有「心口不一」的問題。這種症狀不僅只是出現在病患身上,也常常發生在醫護人員的身上,結果就在這些誤解之下,造成了各種醫療糾紛,甚至是無法彌補的遺憾。

郭醫師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,減少這些遺憾的發生,便將在診間的故事一一記錄下來,撰寫成冊,邀請你一起來聽聽,在診間裡的微光故事。

這集你將會聽到:

★群募出版、贈書給癌友,善的循環從網路開始發酵
★沒有人是準備好要罹癌,用同理心照顧病患:《對話—大郭醫師的癌症診間微光故事》
★醫生是人不是神,郭醫生的自白與勇氣
★不用一顆藥也能治病?同理溝通化解醫病衝突
★暫停化療休息的這段時間癌細胞長大了!我是不是被延誤治療了?
★確診癌症後不要治療「死一死就好了」?癌症沒有那麼簡單!
★真正的順其自然是「盡全力但不強求」

主持人:「隔壁的桌子」,桌長10
來賓: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郭于誠
資訊來源:隔壁的桌子

olga safronova 3hvpymDO7ZI unsplash

罹癌可能是禮物嗎?追求生命中的「完整」而非「完美」

沒有人是準備好罹癌的,每個人都是在毫無準備之下,被迫成為病患、照顧者。

但是當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擁有的,發現自己還有力量可以做一點什麼的時候,也許就能從被癌症逼迫、控制的恐懼中解放出來,重新掌握回人生的主導權。

本集郭醫師分享在診間遇到那些啟發他的「人生導師們」,用他們的生命,為我們帶來不同的提醒。雖然這些個案的經驗未必適用於每個人,但如果有人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一點安慰與啟發的話,他們的生命的光彩也能透過另外一種形式持續閃耀著。

⚠️節目提及之個案經驗僅供參考,非醫療建議,請自行斟酌需要的內容服用。

這集你將會聽到:

★除了醫生之外的醫療資源?關於醫院的癌症治療中心
★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捨,是引路
★蘋果理論,透過換位思考貼近事物本質,達成有效溝通
★罹癌可能是禮物?生病提醒我們的事
★生命回顧療法:肉體會逝去,善會延續
★善終的意義:雖然還是不捨,但是沒有遺憾了
★追求生命中的「完整」而不是「完美」

主持人:「隔壁的桌子」,桌長10
來賓: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郭于誠
資訊來源:隔壁的桌子

amanda kloska F1OHZaD9sJk unsplash

當孩子說「我生病都是你害的」(上)用愛跨越心中的坎,雖然不捨但不留遺憾

一直在想,除了悲傷以外,我們可以如何把這份經歷變成禮物?

自從上次訪談郭醫師之後,我們決定一起繼續合作錄製節目,邀請不同的家屬、醫生、相關的護理人員,來分享他們的故事以及經驗。

用聊天的形式,以他們自身的故事作為案例,深入淺出地討論複雜的醫學,現代的癌症治療可以做到哪些?而我們又可以做到什麼準備。

所有的事物最可怕的是未知,當我們誠實面對疾病中各種情緒和各種階段,這些恐懼是能透過了解、溝通,逐步去克服的,甚至到最後不留遺憾。

今天我們邀請到非常特別的案例,患者姜亭宇的父親姜水傳與郭于誠醫生一同來分享腦幹瘤是什麼?

在腫瘤中,生長在腦的機率不到3%,而僅僅30出頭歲的亭宇,得到是在腦瘤中僅僅只有1%的腦幹瘤,可以說是籤王中的籤王。

為了兒子積極尋求各種治療方式的爸爸,卻聽到兒子說自己就是造成他生病的原因?!這種打擊與心理的坎該如何度過?

他們如何在亭宇生命的最後階段,卸下防備,坦然面對彼此的脆弱與壓力,到最後如何和解、道歉,甚至在愛中告別?

請聽聽他們的故事。

⚠️節目提及之個案經驗僅供參考,非醫療建議,請自行斟酌需要的內容服用。

這集你將會聽到:

★癌症籤王中的籤王——腦幹瘤
★腦幹瘤的治療方式/手術後遺症/超狂的獨家復健法
★癌友還能回到工作崗位嗎?在工作上是否還有影響
★Line群組寫醫病日記!不只聯繫感情,還能幫助與醫師間溝通?
★為什麼許多藥物對治療腦瘤無效?人體自我保護的機制之「血腦屏障」
★癌症復發了怎麼辦?為什麼會出現抗藥性?
★「我生病都是你害的!」聽出話語後的求救訊號,如何面對與彼此陪伴?
★回歸身心靈平衡的本質「不用藥的心靈醫病」

主持人:「隔壁的桌子」,桌長10
來賓: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郭于誠
腦幹腫瘤患者姜亭宇的父親姜水傳,剛要從科技業退休下來,就面臨了他人生另外一個重大的挑戰
資訊來源:隔壁的桌子

el swaggy Q4lxzLNccQ unsplash

當孩子說「我生病都是你害的」(下)除了流淚還可以做的事

當死亡無法避免的時候,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?

在上一集中,我們聊到經歷了各式各樣的治療,亭宇的癌症還是復發了……。

身為照顧者的我們,又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去面對與陪伴?

在郭醫師一路陪伴下,從旁協助亭宇爸爸完成兒子在世上的最後心願:「我想幫助別人,成為有意義的存在。」

如何將悲傷轉化成療癒自身與他人的力量?

還在痛苦中不知所措的你,他們的故事也許可以給你一些方向。

⚠️節目提及之個案經驗僅供參考,非醫療建議,請自行斟酌需要的內容服用。

這集你將會聽到:

★給予病人尊嚴的最後一哩路:安寧緩和治療
★撤掉氧氣罩的決定,說再見的勇氣,放手也是一種愛
★癌末的病人如何幫助其他人?器官捐贈可行嗎?
★不只是醫「生」,也要能醫「死」?
★面對家人的離世,我們該如何從悲傷中重新振作起來?
★是否該為了照顧家人而放棄工作?工作的意義
★回頭答謝醫護人員,讓所有的尷尬和不諒解,透過感恩得到了救贖

主持人:「隔壁的桌子」,桌長10
來賓: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郭于誠
腦幹腫瘤患者姜亭宇的父親姜水傳,剛要從科技業退休下來,就面臨了他人生另外一個重大的挑戰
資訊來源:隔壁的桌子

對話 ─ 大郭醫師的癌症診間微光故事

二十多年癌症治療的經驗讓筆者深刻體會到──患者和家屬是醫者最好的老師!

書中透過筆者行醫四階段的故事及醫病間有趣的對話,讀者可以見證醫者的成長與蛻變,同時也能一窺同理的力量,從中開啟善的循環,使醫病關係更圓融、社會更良善。

此外,好醫生除了醫「生」之外,還要能醫「死」!醫生不是神,無法預知病患的未來,但期許醫者可以成為診間室的一盞溫暖的光,陪伴病患與家屬面對未知的恐懼,甚至走完「善終」的道路。

指定 伊甸愛心棧捐款,限量加贈大郭醫師對話一本,請洽 02-8935 2700 # 111、113

6181674CE2 SP 11157594
FB